在战争的年代,许多身份为军事出身的指挥官,身上无一例外地流露出一股刚烈的精神。他们都渴望在战斗中担任主攻的角色,几乎没有人愿意甘愿充当辅助。以东野第三纵队下属的师长邓岳为例,他表现得极为积极,常常主动“抢”下主攻任务,甚至将这个机会从善于作战的徐国夫手中夺过来。徐国夫则期待着韩先楚能主持公道,来解决这一纠纷,而在中野第六纵队里,旅长韦杰也为了控制主攻权,将已经承担了主攻任务的肖永银挤了下来,使得王近山不得不为选择谁来扮演主攻的角色感到为难。
同样善战的部队还有很多,例如东野第八纵队。这是一支成立时间不久但却极具战斗力的部队。在天津攻坚战中,曾任22师师长的吴烈“抢”下了主攻的责任,信誓旦旦地保证能在二十分钟内完成任务,然而最终却食言而肥。当时,上级命令第八纵队先行发起进攻,以减轻李天佑的压力,吴烈则借机抓住了这个重要的机会。明明按理来说,第八纵队中实力最强的是24师的丁盛部,考虑到22师的请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,纵队首长最终还是同意了吴烈的请求。没想到的是,经过了整整一小时二十分钟,他们的进展依旧微乎其微,此时一纵队的完成时间已到了,这让纵队司令急得直奔22师的指挥部,甚至扬言要对吴烈施以军法。
展开剩余53%在师部,司令员听取了吴烈的汇报后,了解到他们所采取的“添油战术”并未奏效。面对敌方的顽强抵抗,他们不但未能有效突破,反而还需要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再次尝试。于是,司令决定让丁盛部参与突击,短短几分钟内就打通了缺口。
吴烈的背景颇为特殊,他早年在警卫部队任职,曾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负责中央首长的警卫工作,直到解放战争期间才真正投入战斗,随即前往东北参战,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。他并不是战斗能力不足,而是因为低估了敌人的实力,目光短浅地认为对方不堪一击,从而在兵力投放上轻率行事,最终遭遇了强劲的抵抗。尽管纵队司令曾考虑过对他进行惩罚,但实际上这种说辞更多是一种气话,毕竟吴烈身为师长同时也身处纵队党委之中,最终并没有因这次失利受到处分,毕竟这并不算是严重错误。
在平津战役结束后,吴烈被调回北平继续从事警卫工作,担任师长,后来又成立了中央纵队并成为了司令员,迅速晋升为正军职。尽管吴烈在警卫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战能力,这也是他能够迅速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,后续还担任了公安军的参谋长等重要职务。
发布于:天津市
